最新消息

2016-04-01
向建國元勛黃興致敬 (1874年10月25日-1916年10月31日),原名軫,改名興
資訊來源網路   黃興(1874年10月25日-1916年10月31日),原名軫,改名興,字克強,一字廑午,號慶午、競武。革命時期化名李有慶、張愚誠、張守正、岡本義一、今村長藏等。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(今長沙縣黃興鎮涼塘)人。中華民國開國元勳;辛亥革命時期,以字黃克強聞名當時,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“孫黃”並稱。1916年10月31日,黃興於上海去世。1917年4月15日,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于湖南長沙嶽麓山。著作有《黃興未刊電稿》、《黃興集》、《黃克強先生全集》及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》刊行。
中文名    黃興
國籍        中國
出生地    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
逝世日期        1916年10月31日
畢業院校        武漢兩湖書院,東京弘文學院   
別名        原名軫,字克強,號慶午、競武
民族        漢族
出生日期        1874年10月25日
職業        民主革命家,軍事家
主要成就        領導黃花崗起義
 
1 人物生平 編輯
早年求學
1874年10月25日,黃興在長沙市郊的一個地主家庭誕生。父親黃筱村是晚清秀才。黃興幼年時思想受湖南的明末大儒王夫之的影響很深。1898年,受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推薦,入武昌兩湖書院讀書,開始同情維新運動、認同變法主張。1902年,於兩湖書院畢業後,被派赴日本留學,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學習。抵達日本後不久,即和楊篤生等創辦了《遊學譯編》,並組織“湖南編輯社”,介紹西方的文化科學。黃興1893年入長沙城南書院,
 
黃興22歲時考中秀才,1898年調長沙湘水校經堂,複選調武昌兩湖書院深造,1901年(光緒二十七年)畢業於武漢兩湖書院,次年春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選派去日本留學,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學習。黃興民主革命思想的產生,與孫中山、宋教仁等人有很大的不同。孫中山是從小接受西方教育,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啟迪,最終逐漸從改良走上革命道路;宋教仁於1903年由漳江書院進入新式的武昌文普通學堂後,逐漸走向革命道路的。而黃興走的是一條秀才造反的曲折道路,同很多中國傳統知識份子一樣,他的思想也經歷從改良到革命的過程。黃興出生于湖南長沙一個名門望族,宗族中世代都有出仕為官者。到了清朝,黃興的遠祖傳下遺訓:永不出仕清朝。但大多數成員仍是飽學鴻儒。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,黃興早年曾系統地接受過傳統儒家教育。到1896年,黃興在城南書院求學期間更是順利通過縣、府、院試,考中秀才。但黃興本人對功名並不熱心,當時,黃興去應考秀才前,他的親友要置酒預賀,黃興當即表示,讀書是要求真學問的,而應試僅僅是因為母命不可違。這一時期的黃興,雖然有強烈的愛國情懷,也對科舉制度不滿,但總的來說還是一個比較傳統的知識份子。他喜好軍事,課餘曾請日本軍官講授軍事課程,每天清晨必練習騎馬、射擊,為日後領導武裝起義準備了條件。
 
投筆從戎
1903年(光緒二十九年),為抗議沙皇俄國侵佔我國東北,與同學二百余人組織拒俄義勇隊(後改為學生軍、軍國民教育會)。同年回國,在長沙邀集陳天華、宋教仁等二十余人集會,成立革命團體華興會,被公推為會長。隨後聯絡會黨,儀定於次年秋乘慈禧過70歲生日時在長沙起義。事泄,黃興逃亡日本。光緒三十一年,在日本結識孫中山,大力支持孫籌組革命組織同盟會,任同盟會庶務(相當於協理),成為會中僅次於孫的領袖,隨後即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革命分子、組織武裝起義上。
 
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,被選為庶務(相當於協理),成為同盟會中僅次於孫中山的重要領袖。此後,他以主要精力從事武裝起義,親自掌握留日陸軍學生的入會工作,並從中選拔一些堅定分子組成一個嚴密的團體“丈夫團”,為進行武裝鬥爭準備力量。1907~1908年間,參與或指揮欽州、防城起義,鎮南關(今友誼關)起義,欽州、廉州、上思起義與雲南河口之役。
 
光緒三十三年至河內,先後參與或指揮了欽州、防城起義,鎮南關起義,欽州、廉州、上思起義,雲南河口起義,都遭失敗。1909年(宣統元年)秋,受孫中山委託,在香港成立同盟會南方支部,策劃在廣州新軍中發動起義。次年春,起義再次失敗。十月,與孫中山等在南洋檳榔嶼(在今馬來西亞)集會,決定集中全黨人力財力,在廣州再舉行起義。
 
1911年春在香港成立廣州起義領導機關統籌部,任部長。4月27日發動廣州黃花崗起義,親自率敢死隊百餘人,攻入兩廣總督衙門,發現總督張鳴歧已逃跑,出衙門後同清軍遭遇,展開激戰,多人犧牲,黃持雙槍左右射擊,斃清軍多人後,右手負傷,斷兩指,化裝逃至香港治傷,支持宋教仁、譚人鳳等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。此役又告失敗。事後收堿殉難者遺體,有72具,史稱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”。
 
武昌起義爆發,黃興趕到武漢,被任命為革命軍戰時總司令,率民軍在漢陽前線與清軍奮戰二十餘日。黃興由上海到漢口,湖北軍政府在武昌閱馬場為黃興舉行隆重的登壇拜將儀式。就任戰時總司令,親赴前線指揮保衛漢陽、反攻漢口的戰鬥。在陽夏之役中,與清軍激戰相持一月,備極艱辛,攻績卓著,為各省獨立贏得了寶貴時間。漢陽失陷後,黃興辭職赴滬,策劃北伐,籌組中央臨時政府。在武昌起義中黃興督戰武漢,為保衛革命勝利作了重大貢獻。
 
南京光復後,獨立各省代表會議先舉他為大元帥,後改為副元帥代行大元帥職權,他均未赴任。
 
兵敗外逃
1912年1月,南京臨時政府成立,黃興任陸軍總長。袁世凱竊取政權後,臨時政府北遷,黃任南京留守,主持整編南方各軍。後因沒有經費,軍隊嘩變,乃取消留守府,退居上海。6月30日,參加同盟會上海支部夏季常會,發表政見,說民國成立已半年,而一切未能就緒,“其原因在於政黨未能成立”,強調要貫徹三民主義,特別是民生主義。8月,同盟會等組織改組為國民黨,任理事。12月,接受袁世凱委任之漢川鐵路督辦職務,不久又辭。1913年3月,袁世凱派人暗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。孫中山主張立即興師討袁,黃興以南方各省內部不統一,軍隊力薄,對討袁缺乏信心,主張法律解決。7月,孫中山興師討袁,二次革命爆發。14日,黃興由上海至南京,強迫江蘇都督程德全宣佈獨立,黃興被推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。“二次革命”迅速失敗,孫中山、黃興與國民黨許多骨幹分子再次流亡日本。孫中山總結失敗教訓,對黃興有所責難。
 
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党,要求黨員入黨時按指印,宣誓服從孫中山的命令。黃興同孫組党意見不合,拒絕加入。同年夏,離日旅居美國。
 
中年病逝
1915年袁世凱稱帝,袁世凱恢復帝制時,他在旅美華僑中宣傳反袁,並為護國軍籌措軍餉。他曾為雲南討袁護國軍籌措軍餉,袁世凱死後回國。
 
於1916年7月回到上海,同孫中山恢復了往日的親密關係。
 
由於長期為革命事業而奔波,積勞成疾,1916年10月10日,黃興因胃出血入院,10月31日,最終因食道與胃靜脈屈張破裂出血(肝門靜脈高壓所致;根據其死前多次大量吐血以及肝腫大所推測,為肝硬化常見之併發症)在上海去世,時年僅42歲。孫中山親自主持治喪活動。次年4月15日國葬黃興于長沙嶽麓山雲麓峰下小月亮坪。
 
黃興與中山
孫中山與黃興為建立中華民國的兩位最高元勳,常常以“孫黃”並稱。清末的重要革命團體和革命活動,多為兩人所謀劃組織。1905年,孫中山所建立的興中會與黃興所建立的華興會等團體,在日本東京合併成立了中國同盟會。在同盟會成立會上,黃興提議:“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會總理,不必經選舉手續”,孫中山被推為總理。
 
黃興
 
1906年,在討論中華民國國旗時,孫中山主張青天白日旗。黃興主張用井字旗,認為青天白日旗旗的形式不美,並認為與日本太陽旗相近,有日本並華之嫌。雙方爭執不下,孫中山堅持己見,黃興力爭不得,甚至大怒,誓言要脫離同盟會籍。章太炎、劉揆一則從中調解,暫時擱置議案。這是辛亥革命以前孫、黃最大的一次分歧。1927年,率領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的蔣中正,在南京組織國民政府時,依孫中山生前遺願,把國旗更改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。這是後話。
 
1907年,光復會的章太炎、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義失敗為由,要求罷免孫中山的總理職務,另舉黃興擔任,黃興推辭。最終光復會退出中國同盟會。
 
1909年秋天,陶成章等起草《孫文罪狀》,再次對孫中山發難,要求改選同盟會總理。黃興極力進行抵制。黃興在給孫中山的信中,表達了“陶等雖悍,弟當以身力拒之”的態度。
 
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幾次“倒孫”風波中,黃興素以“成事不必在我”的信念,堅定地拒絕名利的誘惑,其大公無私和忍讓顧全的態度,贏得了多數民國元老乃至於後世人的敬重。
 
往後,孫黃在1914年時,針對討袁的方式時再次有分歧,孫中山認為應該武裝反抗,而黃興認為應該尋求司法,走和平路線。孫中山把這次失敗原因歸結于黨員不聽話,特別是黃興不聽話,要另組秘密的中華革命黨,以服從他為第一要旨。最後黃興並未加入孫中山當年7月所成立的中華革命黨,而離開日本前往美國。在三藩市時他接到一些擁護者的來信,希望他另行組黨。黃興回曰:“領袖惟有孫中山,其他不知也!”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時,黃興回到中國,並且在江蘇回應孫中山,發動起義。
 
1916年10月31日,黃興積勞成疾而逝世。孫中山聞訊後悲痛欲絕,第二天即發函海內外哀告黃興逝世的消息。過去訃告多由死者親屬發佈,而黃興逝世的訃告則由孫中山單獨署名發佈。
 
2 個人作品 編輯
黃興詩作
1907年,同挽劉道一,黃興《挽道一弟作》詩雲:“英雄無命哭劉郎,慘澹中原俠骨香。我未吞胡恢漢業,君先懸首看吳荒。啾啾赤子天何意,獵獵黃旗日有光。眼底人才思國士,萬方多難立蒼茫。”據文獻記載,劉道一天資聰慧,風流倜儻,精通日語、英語。作為湖南同鄉,黃興對他格外器重,期以“將來外交絕好
 
黃興人物”。待噩耗傳至日本,黃興與其胞兄劉揆一相抱痛哭,乃揮毫潑墨,詩以志哀。此篇直與孫中山的同題挽詩爭輝,堪為近代革命詩史上的雙璧。
 
“破碎神州幾劫灰,群雄角逐不勝哀。何當一假雲中守,擬絕天驕牧馬來。”太息家國不幸,呼喚救國雄才。這首絕句作於1909年初夏,三年後書於絹幅,贈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方聲洞的遺孀王穎。“雲中守”指西漢雲中郡(今內蒙托克托東北)守、抗擊匈奴的名將魏尚。末句猶言“驅除韃虜”。
 
《回湘感懷》:“卅九年知四十非,大風歌好不如歸。驚人事業隨流水,愛我園林想落暉。入夜魚龍都寂寂,故山猿鶴正依依。蒼茫獨立無端感,時有清風振我衣。”1912年4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北遷,黃興任南京留守,6月辭職,10月25日從上海乘艦返回湖南,適逢三十九歲(虛歲)生日,大江夜航,感而有賦。其時辛亥革命已經完成,雖是袁氏當權,但共和體制畢竟已經建立,黃興遂有功成身退、歸隱家山之志。抵長沙後,受到家鄉數萬人歡迎。學生集體高歌:“晾秋時節黃花黃,大好英雄返故鄉。一手締造共和國,洞庭衡岳生榮光。”
 
二次革命失敗,孫、黃再度流亡日本。1914年,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党,而黃興因意見不合,離開日本轉往美國,途中作《太平洋舟中詩》:“口吞三峽水,足蹈萬方雲。茫茫天地闊,何處著吾身?”人生的蒼涼感和對國運的憂患感躍然紙上。其前兩句系襲用《清稗類鈔》所錄前清一位落魄者的題壁詩,大抵是借他人卮酒,澆自家塊壘。原詩為:“不信乾坤大,超然世莫群。口吞三峽水,腳踏萬方雲。”
 
其他作品
《黃克強先生全集》《黃興集》《黃興未刊電稿》及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》刊行。
 
文學造詣
後人評價他的詩詞:“蒼涼不讓陸渭南,雄健不讓辛稼軒”;評價他的書法說:“筆力雄健遒勁,氣魄宏大。”
 
3 人物成就 編輯
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長沙正式成立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華興會。
 
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與孫中山一同創立中國同盟會,任副總理。
 
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,率120餘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,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——廣州起義。
 
1911年領導了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——辛亥革命。
 
1912年創立中華民國。
 
1913年7月“二次革命”中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。
 
1915年支持蔡鍔策動護國戰爭。
 
4 後世影響 編輯
華興會
黃興所領導的華興會存在的時間雖不長,但其影響卻十分深遠。華興會是中國內地建立的第一個地域性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。她推動了內地其他革命團體的建立,為全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。
 
中國同盟會
中國同盟會(簡稱同盟會),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,是中國清朝末年,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一個全國性的革命政黨。
 
同盟會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國的覆亡,促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權——中華民國的建立。
 
廣州起義
1911年4月27日(農曆3月29日),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,在廣州起義失敗,戰役犧牲的烈士營葬于黃花崗。此次起義因此又稱黃花崗起義,歷史上,這次起義意義重大,加快了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。
 
辛亥革命
辛亥革命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、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、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。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,挽救民族危亡,爭取國家的獨立、民主和富強。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,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。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。
 
辛亥革命在政治上、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。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。反帝反封建鬥爭,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,更加深入、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。
 
5 後世評價 編輯
評價
一般認為,孫中山是思想家、先行者,黃興是實幹家。許多重要的革命活動由黃興所發動並親自參與。他出生入死多回,最終積勞成疾而中年逝世,是推翻清朝統治、開創民國的元勳。革命時雖然與孫中山有所分歧,但並未奪權而是甘心居次席,鼎力相助之。由於他的派系人馬在北伐後備受忽略,其生前的重大貢獻、理念和計畫也長期被擱置。直到1990年代,海峽兩岸才開始重新重視黃興的功業。
 
黃興
 
建立民國後,他初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,但並未接受,而是推舉即將回國的孫中山(陳叔通《百梅書屋詩存》)。
 
袁世凱在親信面前曾自信地評比孫中山、黃興:“孫氏志氣高尚,見解亦超卓,但非實行家,徒居發起人之列而已。黃氏性質直,果於行事,然不免膽小識短,易受小人之欺”。
 
黃興逝世時,在日本療病的同鄉蔡鍔萬分悲傷,寫下挽聯:“以勇健開國,而寧靜持身,貫徹實行,是能創作一生者;曾送我海上,忽哭君天涯,驚起揮淚,難為臥病九州人。”不久蔡鍔也因病逝世。兩人同葬嶽麓山。
 
據說章太炎的外號“章瘋子”乃出自于盛怒中的黃興之口。章太炎很敬重黃興,曾願擁戴黃興為同盟會領袖。在黃興的追悼會上,章太炎送的挽聯寫道:“無公乃無民國,有史必有斯人。”
 
馮自由評價黃興說:“世稱孫、黃為開國二傑,克強誠當之無愧矣。”
 
同盟會元老胡漢民曾評價黃興說:“黃興是個標準的‘湖南騾子’。更隱藏‘老子不信邪’的脾氣,其雄健不可一世,處世接物則虛衷縝密,轉為流輩所弗逮。先生使人,事無大小,輒日慢慢細細。傳聞耳熟是語,以為即先生生賓士己之格言。”
 
黃興的幕僚李書城,評價黃興:“克強總是個最平實的人,做事有功不居,光明磊落,作戰身先士卒,愛護袍澤,做人推誠務實,容忍謙恭,受謗不言詮,受害不怨尤,不道人之短,不說己之長。”
 
章士釗評價黃興:“吾持以論交之武器,在‘無爭’二字,然持此以禦克強,則頓失憑依,手無寸鐵。何以言之?我以無爭往,而彼之無爭尤先於我,大於我……天下最易交之友,莫如黃克強!”
 
功過
黃興的一生與整個辛亥革命相始終,他以策動和領導武裝起義著稱於世。眾所周知,黃興青少年時代並未上過專門的軍事學校。赴日留學,他就讀于宏文學院速成師範科,擬“學成回國後充任學堂的師資”。然而,黃興沒有終身從事教育,而是與軍事結下了不解之緣:華興會預謀在長沙發難,他自任總指揮;武昌起義爆發,他被推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戰時總司令;南京臨時政府組成,他做了陸軍總長;及至臨時政府取消,還擔任過南京留守。這自然是由於嚴重的民族危機使然。黃興在擔任上述職務過程中,打過不少仗,如何看待他在軍事上的成就,如何認識他打過的敗仗,則是正確評價黃興的關鍵。
 
值得注意的是,有些戰役雖然失敗了,但仍有著積極的意義。
 
首先,它打擊了敵人,加速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化和瓦解。萍瀏醴起義爆發,曾引起清廷朝野上下的極大震驚,清政府集中湘、鄂、贛、蘇四省兵力才將這次起義鎮壓下去後,他們仍擔心中國南方和長江流域“伏匪”“蠢動”,“再起風潮”,“北京官員仍為之戰慄不已。”(上海《時報》,1907年1月4日。)防城起義發生,兩廣總督張人駿上奏清廷說:革命軍“攻陷防城,戕官焚署……兇焰日張,剿辦愈難措手。”(清軍機處檔案:《光緒三十二年兩廣總督張人駿折》。)雲南河口起義發生,雲貴總督錫良驚呼:“匪之來,防不勝防,匪之過,剿無可剿,勢成束手,禍已噬臍。”(雲南河口起義清方檔案:《光緒三十四年四月初五日雲貴總督錫良致外務部電》,《辛亥革命》(三)第274頁。)這一次又一次起義使統治者如坐針氈,窮於應付。
 
分歧
辛亥革命是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空前絕後的一次大革命,領導如此偉大的革命運動,主要領袖人物之間不可能沒有意見分歧,也不可能沒有矛盾;重要的是在於辨別清楚不同的政見孰是孰非,在於如何正確對待矛盾,如何分析矛盾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決矛盾。因此,不能以與孫中山有無意見分歧來評論黃興的功過。
 
眾所周知,以黃興為首的兩湖志士一直是維護孫中山領袖地位的。是黃興,在同盟會正式成立大會上首先提議“孫中山先生為本党總理不必經過選舉手續”;也是黃興,在章太炎、陶成章等人迭次掀起倒孫風潮的危難時刻,“弛函勸顧大局”,拒絕受任同盟會總理;還是黃興,在武昌起義後,謝絕革命黨人的推舉,遲遲不肯赴南京就任,翹首以待孫中山,使孫回國後順利當選為臨時大總統;又是黃興,在孫中山籌組中華革命党時,不少人勸他另外組黨,並擁戴他為領袖,但他毅然決然地加以拒絕。黃興就是這樣一如既往地捍衛孫中山領袖地位的。當然,在孫、黃之間也有過三次較大的爭論,而且,一次比一次激烈,如果不是黃興克制自己,作出讓步,竭盡全力地維護孫中山領袖地位,那麼,後果是不堪設想的。
 
關於籌組中華革命黨之爭,實質上是在二次革命失敗後發展黨務的不同方法之爭。黃興不同意孫中山另組中華革命黨,更不同意黨員“服從黨魁一人”、“在誓約上用中指按上指印,以起矢忠”,將黨員按入黨時間區分等級的搞法。當時支持黃興這種想法的“不肯附和”者,所在多有,張繼、鄧澤如、李烈鈞、譚人鳳、柏文蔚、胡漢民等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示過反對。在嚴峻的現實面前,儘管黃興苦口婆心地加以規勸,但並沒有使孫中山改變態度,他無可奈何,只得接受孫中山勸他“靜養兩年”、“此後彼此可不談公事”的意見,被迫遠適歐美,繼續從事反袁鬥爭。後來,陳其美“大肆攻擊”黃興,但他除進行必要的解釋之外,採取十分忍讓的態度,“聽其所為”。黃興的離日,曾在革命黨人內部引起過強烈的反響,日本朋友萱野長知、宮崎寅藏等人還專為發起“召還黃興運動”,(《宮崎滔天全集》第5卷,日文版,第709頁。)表達了他們對這位革命者無比崇敬的感情。
 

圖片





上一則   |   回上頁   |   下一則

會員登入
帳號
密碼

忘記密碼? 註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