復健輔具相關知識

2021-02-23

背架 具 二年 榮民服務處、榮譽國民 之家、各級榮院 檢

 五十 透氣式騎士泰勒背架 具 二年 榮民服務處、榮譽國民 之家、各級榮院 檢附物理治療、職能治療、復健 科、骨科、身障醫療科、神經科等 醫 事 人 員 開 立 的 量 測 表 ( 附 錄 五),以利製作。 五一 CASH 背架 具 二年 榮民服務處、榮譽國民 之家、各級榮院 經臺北榮民總醫院身障重建中心 或合約單位專業量製。 脊椎側彎矯正背架五二 波士頓背架 具 二年 榮民服務處、榮譽國民 之家、各級榮院 經臺北榮民總醫院身障重建中心 或合約單位專業量製。 五三 騎士(塑膠)背架 具 二年 榮民服務處、榮譽國民 之家、各級榮院 經臺北榮民總醫院身障重建中心 或合約單位專業量製。 五四 騎士泰勒(塑膠)背架 具 二年 榮民服務處、榮譽國民 之家、各級榮院 經臺北榮民總醫院身障重建中心 或合約單位專業量製。 五五 膠夾克 具 二年 榮民服務處、榮譽國民 之家、各級榮院 經臺北榮民總醫院身障重建中心 或合約單位專業量製。 五六 踝足支架(直桿式) 具 二年 榮民服務處、榮譽國民 之家、各級榮院 經臺北榮民總醫院身障重建中心 或合約單位專業量製。 五七 踝足支架(PP 式) 具 二年 榮民服務處、榮譽國民 之家、各級榮院 經臺北榮民總醫院身障重建中心 或合約單位專業量製。 五八 踝足支架(PP 量製式) 具 二年 榮民服務處、榮譽國民 之家、各級榮院 經臺北榮民總醫院身障重建中心 或合約單位專業量製。 五九 髕骨承重支架 具 二年 榮民服務處、榮譽國民 之家、各級榮院 經臺北榮民總醫院身障重建中心 或合約單位專業量製。


M 號:歐規 39-42。 L 號:歐規 43-46。 XL 號:歐規 47-50。 全足矽膠墊 尺 寸 :□S 號 □M 號 □L 號 □XL 號 □XXL 號 鞋子號碼 S 號:歐規 37-38。 M 號:歐規 39-40。 L 號:歐規 41-42。 XL 號:歐規 43-44。 XXL 號:歐規 45-46。 伸腕支架 □左 □右 尺 寸 :□S 號 □M 號 □L 號 請註明左右側 量測第 2~5 指手掌寬 S 號:頸椎壓迫頸圈輔具手掌寬介於 2.5~3 英吋。 M 號:手掌寬介於 3.5~4 英吋。 L 號:手掌寬介於 4~4.5 英吋。 附錄四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會 榮家(分院) 榮民服務處 特製輪椅評估表 基本資料: 評估日期: 年 月 日 1.姓名: 2.性別: □男 □女 3.身分證字號: 4.生日: 年 月 日 5.診斷: 6.寄送地址: 7.障礙級別:□無手冊 □輕度 □中度 □重度 □極重度 8-1. 是否領有身心障礙手冊/證明:□無 □有 8-2.(舊制)身心障礙手冊類別: □肢體障礙:□上肢(手) □下肢(腳) □軀幹 □四肢 □視覺障礙 □聽覺機能障礙 □平衡機能障礙 □聲音或語言機能障礙 □智能障礙 □重要器官失去功能 □顏面損傷者 □植物人 □失智症 □自閉症 □慢性精神病患者 □頑性(難治型)癲癇症

 


也有都無症狀,直 到成人健康檢查時,才被無意中檢查出來。 近年來,由於產前診斷的盛行與超音波技術 設備的精進,VISTA頸圈也有不少的病例在胎兒尚未出 世前,即已確診。 其發生原因不明,僅知在胚胎早期形 成,常會合併心臟及泌尿系統異常。反過來 說如果孩子有先天性的心臟及泌尿系統疾 病,也要留意是否同時有骨骼方面的異常。 臨床診斷以 X- 光片為主,其側彎角度 常是短節而且角度較尖銳,在半椎體形成異 常的病例裡,可能其兩側肋骨排列或數目不 對稱,椎莖(pedicle)位置及數目也可能 不相符(圖一)(圖二)。在分節失敗病例 內,常可看到椎體相連成長條狀(unilateral bar, block)。合併脊髓異常或有神經學症 狀者,必要時可做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 造影檢查。 由於其症狀變異頗大,治療方針端視下 列因子而定: ● 病灶位置:一般而言,在胸椎位置惡化速 率最快。 圖一 6 歲 男 生, 先 天 性 第三腰椎半椎體形 成(hemivertebrae formation) 圖二 脊椎側彎角度 37 度 半椎體 形成 ▎骨科部主治醫師 王廷明 17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兒童專欄 認識先天性脊椎側彎 (Congenital Scoliosis) ● 病灶形態:單側之脊椎融合惡化速率較半 椎體形成快;條狀脊椎幾乎不會惡化;單 側之脊椎融合併對側半椎體形成其惡化速 率最快,可達到每年十度以上。 ● 病患年齡:角度進展和人體發育曲線一 樣,二到三歲及青少年時期角度變化最 大。不同手術方法其最合適年齡並不相同。








1 頸椎壓迫頸圈輔具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   |   回上頁   |   能力與改善 脊柱側彎效果之研究。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。頁 47。 註二十四